ROHM开发出符合WPC Qi标准中等功率(15W以下)规格的无线供电芯片组新增平板电脑等适用对象

分享到: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发出无线供电控制IC"BD57015GWL"(接收端/终端)和"BD57020MWV"(发射端/充电端)。

这两种产品均为业界首发※,是符合在无线供电(无线充电)国际标准中备受关注的WPC*1(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最新Qi标准*2中等功率(预计2015年发布)规格的芯片组,可在平板电脑等10W级应用中实现无线供电。

另外,接收端/终端的BD57015GWL还支持在北美市场推广的无线供电国际标准PMA*3(Power Matters Alliance),实现了可自动切换WPC(10W)和PMA(5W)的双模充电。不仅如此,使输出用LDO的电压可变,从而无需改变供电电流即可提高输出功率,因此可在不增加发热量的前提下支持更广泛的应用。

本产品预计于2015年7月份开始出售样品。今后,ROHM将针对日益扩大的无线供电市场,继续领先全球不断开发用来打造舒适环境的芯片组。

<背景>

无线供电技术因其在移动设备市场不再需要充电时的电源线,有望提高设备连接器的安全性、防水性、防尘性,一个供电装置可用于各种终端等优势而备受瞩目。

实际上,随着以WPC和PMA为首的旨在普及无线供电的标准团体成立,并制定成国际标准,无线供电技术以欧美为中心已经开始逐渐在智能手机和基础设施中得以应用。

ROHM作为WPC的正式成员,从日益普及的无线供电标准WPC Qi标准的制定阶段开始即参与讨论,早已率先开始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新产品特点>

新产品"BD57015GWL"(接收端/终端)和"BD57020MWV"(发射端/充电端)符合WPC Qi标准的中等功率(15W以下)规格,可实现10W级的无线供电。产品不仅搭载了标准要求必备的实现安全运行用的中等功率用新FOD*4(异物检测功能),还与现有的低功率(5W以下)产品兼容。由此,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应用中,可用比以往标准高达2倍的电流进行终端充电。

另外,新产品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还具有ROHM独有的特点。

1. 同时支持国际标准PMA,可在更广泛的环境中使用无线供电(接收端/终端:BD57015GWL)

接收端/终端还满足在北美市场推广的无线供电国际标准PMA,以支持各种发射端标准。

2. 搭载输出用LDO,可轻松改变输出电压(接收端/终端:BD57015GWL)

可轻松改变输出用LDO的电压,从而可支持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无需改变供电电流即可提高输出功率。

3. 搭载ROHM的位置偏差检测功能,充电效率更高

给终端充电时,如不将终端放在充电装置的中心,充电效率就会显著下降。位置偏差检测功能可对终端的位置偏差发出提醒,有助于提高充电效率。

<术语解说>

*1) 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以电子设备的无线供电技术相关的国际标准"Qi"的制定和普及为目的而设立的标准团体。迄今为止,已发布了Qi标准的低功率(5W以下)规格,今后还会推动标准向更大功率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普及无线供电。

*2) Qi(读"气")标准
世界最大的无线供电国际标准化团体WPC提倡的无线供电标准。现在面向智能手机等小型移动设备,以低功率的标准为主,但随着日益扩大的市场发展,现在正在向中等功率标准扩大。

*3) 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
在北美市场发展的无线供电标准团体。与WPC同样以国际标准规格的制定与普及为目的。迄今为止,已发布了5W以下的无线供电标准。该团体宣布今后将与采用电磁共振技术的无线供电标准团体"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联盟。

*4) FOD(Foreign Object Detection/异物检测功能)
Qi标准规定,相关产品有搭载FOD的义务。当收发器间存在金属物体时,金属发热可能导致机壳变形或烧损,搭载FOD可防患于未然,使设备安全性能显著提高。

继续阅读
锂电池内阻揭秘:技术原理深度解析

锂电池的内阻是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通过IMP内阻技术可以精确测量。该技术基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变化关系推算内阻,并考虑温度、充放电状态等因素。电池的结构设计、原材料性能、制程工艺以及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均会影响锂电池内阻。极耳布局、隔膜结构、电极材料性能、制程工艺控制精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内阻的大小。

锂电池隔膜击穿:原因与影响因素全解析

锂电池隔膜击穿电压是电池安全性的关键指标,涉及隔膜材料、厚度、孔隙率及制作工艺等因素。优质的隔膜应具有高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能承受大电场强度而不被击穿。在实际应用中,需严格测试和控制隔膜击穿电压,通过优化设计和工艺提升电池安全性。

高边驱动革新:BMS性能提升的关键所在

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BMS中高边驱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升。未来,高边驱动将朝更高精度、更稳定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集成先进传感器和算法实现精细充放电控制,并与其他系统协同工作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将推动高边驱动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终是核心,需加强安全防护和可靠性设计。

BMS高边驱动:原理揭秘与应用挑战探析

BMS作为电池管理的重要部分,高边驱动是其关键组件,通过控制电池正极开关实现充放电过程的精确控制。高边驱动需应对电池复杂特性、高电压大电流挑战,并解决散热和电磁干扰问题。同时,高边驱动设计需考虑电池包与ECU共地问题,确保通信正常。高边驱动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系统整体运行效果,需不断优化设计以满足电池管理需求。

BMS低边驱动:原理揭秘、技术创新与未来展望

BMS中的低边驱动原理主要控制电池负极端的通断,通过功率MOSFET和相关控制电路确保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安全与高效。其设计简单、成本低廉,但通信时需隔离措施。未来,低边驱动将更智能化、集成化,注重安全性与能效优化,同时模块化、标准化也将成为发展趋势,以适应BMS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