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路》系列 - 视频专题 - 与非网

更多内容


王树一 对话澜起科技CEO 杨崇和:26年专“芯”致志

杨崇和回国创业已跨过 1/4 个世纪,时代见证了这位半导体行业老兵的坚持和成功:澜起科技于 2013 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14 年完成私有化回归国内,2019 年成为科创板的首批上市企业,再次缔造 “上海版硅谷神话”……

王树一 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十年中,深圳如何异军突起?

周生明教授透露从 1996 年到 2000 年左右,几乎所有国内在建的产线都来跟深圳谈过,但由于深圳用地紧张、人力水电较贵、以及最主要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最终都没有在深圳落地……

郭云云 芯擎CEO汪凯:抓住后发优势,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半导体领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说法——第一名可以吃肉,第二名就只能喝汤,第三名可能连汤都没得喝,所以在这个行业里只有做到最好,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去。但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由于起步相对较晚,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这就导致本土厂商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和国际企业抗衡,更不用说抢占市场红利……

郭云云 汪玉教授:半导体产业“变化”中的二十年

回顾过去十年的半导体产业,汪玉教授提到三点:变化,应用驱动技术发展,以及业界一直在思考状态……

高扬 周祖成教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两个时代

1995 年,新思科技向清华大学赠送 Design Compiler 工具并成立高层次电子设计中心,到 2019 年,双方第二次握手,基于新思科技 AI Compiler 开展人工智能合作项目,这两次合作都离不开周教授在其中的推动。有意思的是,这两次合作的时间节点恰好顺应了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两个重要时代的开启……

高扬 楚庆:5G将带来的更多可能

“在 2G、3G、4G 时代,我们在持续追赶,但跟一线厂商差距比较远,最近的时候也差七八年。但在 5G 布局上,我们经过 2018 年底及 2019 年内的自我变革,随着整个研发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效率提升,可以说现在我们跟一线厂商几乎站在同一条线上,同时发布 5G 产品,而且技术水准差不多。”楚庆先生如是说

高扬 地平线余凯:一个“外行人”看芯片产业

“我觉得创办地平线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地提升我对于芯片行业认知水平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创立地平线之初,余凯先生并没有意识到做芯片到底有多难,“在公司刚创立的前 6 个月,我拜访了多位芯片行业的专家,请教他们关于架构、验证、流片、系统软件、编译器这些,而每个人跟我说的都不一样……”

高扬 赵立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中国“芯”

谈到为什么会选择云端 AI 训练芯片这样一个门槛极高的赛道,赵立东先生表示,“这就是我们创业的初衷,我们要做大芯片,拼硬科技。”

高扬 刁石京:协同共生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路

在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看来,合作仍然是优于对抗的选择——“不要过多地讲替代,片面强调所谓的对抗,一味强调对抗对产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个人始终认为,不管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全球信息产业的整体进步,其根本在于协同。如果没有当前这种全球规模的协同,集成电路产业绝不会有今天大家所看到的这么好的发展。”

蒋尚义:摩尔定律之外的突破

事情总有结束的时候,在蒋尚义博士看来,摩尔定律作为过去三四十年引领产业发展的强推动力,已经很接近其物理极限,虽然半导体仍会继续创新,但不会像以往这么快。

EDA奠基人与他的“技术经济学”

在集成电路领域,逻辑综合工具的发明者、EDA 领域的奠基人 Aart de Geus 士则有着他独到的理解:EDA 技术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处于“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循环之中,是其在集成电路中的体现。

对话陈志宽,中国芯历史的“奇点”

奇点,意为从 0 到 1 的点,无论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宇宙的开端,或是人类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均从某一个奇点开始。 纵观中国集成电路 25 年来的发展“奇迹”,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小小奇点或许正是出现在 1995 年。